2015�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体现了党中央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要求,。扶贫工作要“号准脉”,找到“病根”,形成问题导向,“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精准扶贫需要精准把脉,需要找准问题的症结,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而根治“精神扶贫”应该就是我省精准扶贫的脉点�
我省现阶段贫困人口内部存在的问题�
�2014年数据统计,我省共有28个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有贫困村1765个,农村贫困�65.54万户,农村贫困人�211.4万人�
2015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积极转变思路,创新工作机制,落实整村脱贫,推进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方式,全方位发力,多措并举,精准扶贫工作得到了显著成效。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在经济下行、粮价下跌的情况下,仍实现精准减�4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9%下降�8.4%,国家贫困标准人口下降到4.7%,为“十三五”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省精准扶贫工作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既有治标上的投入,也有治本上的有效办法,但更要正视治本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部分贫困地区连续被扶持多年却依旧贫困,或在短暂脱贫后又再度返贫,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贫困者精神上的贫困�
一、教育是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的重要途径,而贫困者自身文化贫乏,又缺乏供养下一代接受教育的能力,使贫困家庭成员文化水平始终不高,形成贫困代际传递这样的恶性循环�
二、贫困人员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听天由命、消极无为、安于现状、好逸恶劳、老守田园、安土重迁、小农本位、重农轻商、“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进取心�
三、贫困人员劳动技能不足,创收能力不强,依靠自身劳动摆脱贫困效果不佳�
四、贫困地区文化生活单一,亲友间情谊淡薄,留守老人和儿童生活状况堪忧,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猖獗,婚嫁彩礼重、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这些现象导致贫困地区没有形成适合经济发展的氛围和良好的社会风气�
五、贫困人员法治观念薄弱,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
资金扶持、完善各项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等相关措施是脱贫的外因,贫困人员自身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主观能动性等精神层面的因素作为内因对脱贫工作起到决定性作用。精神家园的塑造不及时跟上,不重视精神扶贫,即使贫困人员的生活状况在外力的作用下暂时得到改善,也会出现返贫现象和导致新的贫困人口出现,治标不治本�
关于我省强化扶贫中治本措施的几点建议�
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扶贫要扶“智”。要巩固和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机制,加大助学扶贫力度。积极协调和落实学前教育、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奖励补助和优惠政策。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大幅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以留住更多优秀的教师。针对留守儿童缺乏关心和看护的情况,可以在学校专门配备生活教师,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要优化城市重点学校和农村贫困学校结对帮扶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同时,借鉴建国之初有组织的“扫盲”经验和做法,针对成年的文化水平低的贫困人员传播文化知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贫困地区人员整体的文化水平和素质�
二、致富先治心,扶贫要扶“志”。要纠正“等、靠、要”的错误思想,摒弃消极懈怠的态度。引导困难群众以正确的心态看待贫困和扶贫。加强自力更生、勤劳致富意识教育,组织已成功脱贫致富的人员赴贫困地区进行宣讲,交流脱贫经验和切身体会,以真实的事例来激励和鞭策贫困人员,帮助他们摆脱思想观念上的贫困,树立勇于直面困难、敢于迎难而上的信心和意志,充分调动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变“输血”为“造血”。“可以暂时贫困,精神绝不潦倒”,在与贫困的斗争中坚持这样的信念,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提高创收能力,扶贫要扶“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贫困地区和人员在资金与资源上的支援固然必不可少,但如果没有项目与技术的落户,外来资源就只能解一时之困,难以转化为脱贫致富的长久动力。广东省茂名市在扶贫送技术上大有作为,派出养殖罗非鱼的专业人员到贫困村手把手教会贫困户开挖鱼塘、培育鱼苗、防治病害等方面的技术,使他们成为养鱼专业户,有了长期稳定的收入。建议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建立既切合当地自然禀赋又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发展项目。同时针对贫困群众开展实用生产技能精准培训。首先,建立培训基地,形成长效培训机制。其次,建立讲师队伍。由农业部门牵头,建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有计划,分专业地承担起扶贫送技术的职责。有了一技之长,又有了能够发挥所长的用武之地,贫困人员将亲手摘掉“贫困”的帽子�
四、天行大道,以德为本,扶贫要扶“德”。道德是捍卫人类尊严的最后防线,也是规范人类行为的最后底线。贫困地区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不赡养老人等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道德的缺失。当务之急是加强贫困地区的道德建设,推动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办道德讲堂,强化道德宣传,挖掘和树立道德模范典型,使贫困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在充实、活跃其业余生活的同时,寓教于乐,引导群众热爱生活,尊重生命,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营造利于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
五、提供法律保障,扶贫要扶“法”。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贫困群体法律意识薄弱,既不利于社会长治久安,也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法治扶贫应作为扶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进行落实�1、加强贫困地区法律服务团队建设。在贫困地区成立由经验丰富的公检法工作人员(可以是退休人员)、律师、学者组成的法律顾问团,参与政府决策,为扶贫过程中的行政行为和经济行为提供法律意见,确保一切扶贫行为都是依法而行。在贫困地区尤其是县级以下贫困点建立法律援助中心,保障贫困区人民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得到专业的法律援助�2016年初,四川省资阳市借助法律援助中心和工作站开展了“牵手返乡农民工,法治扶贫在行动”活动,春节前后共受理农民工讨薪案件512件,涉案总额596.75万元,受援民�765人次,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2、提高法律服务团队的能力水平。法律援助人员的知识能力水平决定着法律服务质量,也决定着法律扶贫工作的执行力量。要保证法律服务质量确实能够满足百姓需求,对法律顾问团和法律援助中心成员的知识背景、工作背景和道德水准进行严格考察,确保参与贫困地区法律援助的人员是高素质的法律人才。可以从发达地区法律志愿者中选择优秀人才赴贫困地区进行短期(一年)义务法律服务,期限满后可以自愿选择回到原单位或继续留在贫困地区工作,并根据期间工作表现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奖励�3、加强普法力度,提高贫困人口的法律意识。贫困地区群众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薄弱,导致遇到问题时用固有的思维去解决,不知道寻求法律的帮助,也无法甄别法律服务的好坏。因此提高贫困人口的法律意识尤为重要。要加大普法力度,建立法律宣传工作制度,定期对贫困地区进行法律知识宣讲,必要时派专门的法律工作者针对每家每户进行法律讲解和法律培训。扫除法盲,让贫困群众树立法治意识,知法懂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也避免部分投机分子钻法律的空子,从而营造有利于脱贫致富的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