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黑龙江省�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对使用优质清洁能源,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要求不断增强,传统的农村生活用能方式,即以农作物秸秆、薪柴为主的方式不仅成本高、热利用效率低,而且污染大,使资源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已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更好的进行农村能源建设,寻找既清洁、方便、成本又低的新能源已是摆在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面前的一大课题。对此,我们民革省委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调研。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针对我省人口众多、畜牧业发展迅速、各类畜禽排泄物总量大的特点和农村污水横流、蚊蝇肆虐、粪便乱堆、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现状,推广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符合我省实际,它不仅能解决长期困扰我省的农村能源紧张问题,同时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次常委会上,我们就对如何推广我省农村沼气,建设龙江生态家园作专题发言�
我省是农业大省、畜牧业大省,具有推广沼气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据统计,全省年产人畜禽�1.85亿吨,若经厌氧发酵处理,可生产沼�300亿立方米,约折合2000万吨标煤量的优质能源,还可生产有机渣�3000万吨,液�3亿吨,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能极大地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我省对沼气建设一直都很重视,多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2003年,省政府成立了以主管副省长为组长的省政府农村能源建设领导小组,进行组织和协调工作�2004年和2005年,省发改委分别为实施沼气国债项目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安排省级配套资�200万元及建设资�420万元,并联合农委召开全省沼气项目建设推进会,与承担沼气项目的县(市)主管领导签订责任书。截�2005年底,全省共推广户用沼气�5.5万个、建设集约化养殖场沼气工�9处。年总产气量达到1925万立方米�
虽然我省沼气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对沼气工程只停留在用于烧饭做菜点灯的初级认识上,因此没有把此项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没有编制沼气建设的长远规划,没有给予必要的支持。使得在沼气建设中,无人抓、无人管的现象比较突出,建设规模小,推进力度不大。地方政府及基层干部对沼气认识的偏差也导致了农民对沼气的认识不足,一些农民甚至不知沼气为何物,能作何用,严重影响了沼气推广的进度�
二、管理不规范,安全隐患大。沼气是通过发酵主池里的甲烷菌厌氧分解而产生的,沼气菌必须在适宜的环境下才能产气,这是一个生物、化学过程,需要由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严格运行。然而在对我省最好的沼气示范区的调研中发现,农民和技术员对于厌氧发酵、菌种培养等基本知识并不了解,他们运用粗糙的技术自产沼气,不按要求投料、换料、不测试PH值,使沼气池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目前,我省已建的户用沼气池有一半以上无法使用或使用效果不好�
三、原料不足,产量不稳定。户用沼气池的正常运转需要一定量的发酵原料,即一定数量的粪便,这对于养猪多、家庭人口数量多的农户来�,没有什么问�;但对于那些不养猪,人口少的家庭,就会使沼气池原料不足,产量不够用。此外,沼气用量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冬季天气寒冷,沼气需求多,产气却不够用;而夏季,产气多却无法储存,造成资源的浪费�
四、剩余沼气排放严重影响空气质量。沼气是有机物在隔绝空气和一定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等的条件下经沼气细菌的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气体。它一般含甲烷50%~70%,含二氧化�25�40%,是十分危险的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40倍,对空气破坏力极强。然而在对沼气示范区的调研中发现,农户对沼气的成分并不了解,剩余沼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这种做法不仅严重违反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而且会对空气质量、土壤及地表水造成影响,当沼气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使人畜窒息死亡�
五、卫生效果堪忧。规范的沼气建设可以杀灭粪便中绝大部分的病原体和寄生虫,减少周围环境中苍蝇密度和氨氮浓度,有效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生活环境。然而在实际推广中有时达不到粪便无害化处理和改善环境卫生的要求,大量沼气厕所的蹲位没有安装冲便器,有的粪槽也很不规范。一些农户将过剩的粪便直接导出排到露天池子中,达不到“无粪便残留、无蛆、无臭味”的要求。污水横流、臭气冲天、蚊蝇肆虐的现象依旧存在,严重影响到农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六、以户为单位建沼气的做法制约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的发展和环境改善。沼气的管理和维护是一个需要有专业人士操作、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分散的沼气池在管理和维护方面不仅费用高,专业人员不足,而且产气量也不稳定,造成了资源的紧缺或浪费。以户为单位建沼气是在一家一户养殖的基础上建立的,然而,这种小生产方式在新农村建设中是必然要退出的。以户为单位也无法解决人畜混居的不卫生状况,人畜容易共患疾病,形成交互感染�
七、资金投入少,项目匹配和自筹能力弱。迄今为止,我省沼气建设项目还没有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和计划。除2004年省发改委安�200万元沼气国债项目匹配资金和省财政安排少量的专项事业经费外,沼气的建设资金和工作经费严重匮乏,致使许多必要的宣传培训、试点示范、技术指导等正常工作无法开展,加之市县两级财政拮据、农民收入增长缓慀自筹能力弱等原因,除哈尔滨、大庆市安排几十万元资金外,其它大部分市县没有安排资金,使得我省沼气项目建设规模小、速度慀�
八、缺乏优惠扶持政策。新型能源开发利用,从受重视到推广到普及是一个很长的科普过程。我国又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经济社会。因此,政府能否及时出台扶持政策,是新型能源产业突破困境的关键。近两年,国家逐步重视沼气利用,大力进行政策扶持,每年投资10多亿元用于沼气建设。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更是把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明确提了出来。然而,我省在这方面却有欠缺,对农村沼气建设缺少资金、信贷、税收、服务体系和法制建设、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严重影响了沼气建设推广的进度�
九、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目前全省仍有三分之一的县(市、区)尚未成立农村能源工作机构,乡村服务站或网点更是微乎其微。现有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满足不了当前沼气建设的管理和技术服务需求,遇到一些管理和技术问题经常是束手无策。“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也相当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民建设沼气的积极性�
为更好的发展农村沼气,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提出建议如下�
一、开展深入广泛的宣传,提高干部、群众的认识。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结合交流参观、现场培训、实地操作、技术比武等方式,做好沼气开发利用价值、优惠政策、技术规范、法律法规等方面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这项工作的认识,达到家喻户晓�
二、统筹规划,扎实推及沼气建设及推广。应把“大力普及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列为加快我省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完善全省“十一五”农村能源建设规划,把农村沼气建设及推广与本地新农村建设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衔接,突出抓好一批典型户和示范村,建设一批标准高、规模大、效益好的生态家园示范工程,发挥其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以推动全省农村能源建设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应建立长效资金投入机制,将农村户用沼气、集约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等农村能源重点项目规范地纳入省财政预算年度计划,在积极争取国家扶持的同时,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沼气发展资金用于宣传、培训、管理等方面开支,以及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农村沼气建设示范户进行补贴。同时应整合部门资源形成合力。将农村沼气建设与农村扶贫、资源开发、改水改厕、农业产业化、科技经费以及文明村镇、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资金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统筹安排、相对集中、渠道不变、用途不乱的原则,将其经费捆绑使用,投入农村沼气建设。此外还应发挥群众投入主体作用,调动农户的主观能动性和投资积极性,鼓励有建设愿望、有投资能力的农民自主建设沼气�
四、加大政策扶持,推动农村沼气建设。本着“多予、少取、放活”和“先扶持、后发展”的原则,把农村能源建设摆上制定惠农支农政策的重要日程。采用资金补助、贴息贷款或物资(水泥)补助等方式,引导和扶持农民应用沼气。尤其是加大对把沼气建设与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结合的农户的奖励,通过培育沼气示范村和召开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等,以建池农户的现身说法,激发农民使用沼气的热情�
五、加强培训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加强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确保改水、改厕、改圈及沼气池建设的质量,以完善的技术服务提升我省农村沼气的标准化水平。鼓励和资助回乡大学生从事农村能源工作,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推广、应用和传播新技术�
六、实行沼气与养殖同步集约化、产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尽量建设大容积的沼气工程,集中产气,分户供气。明确专业分工,扶持、培养一批沼气生产专业户,确保沼气生产的高效、安全和节约。这既解决了养殖大户粪便污染问题,又能解决周围农户能源紧张问题�